2018年的“寒冬”中 千亿房企过30家发布于:2019/1/2 15:33:16 浏览:643次
综合:《第一财经日报》、《证券日报》 2018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巨大挑战,不过主流房企继续保持领跑的态势。在市场下滑、行业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,规模房企全年累计销售增速仍保持了较高水平。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,2018年TOP100房企全年销售增长35%,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0家,相比2016年、2017年的12家和17家有较大幅度增加。其中,TOP10房企集中度达26.9%,TOP20房企集中度达37.5%。而TOP50和TOP100房企的集中度提升幅度较大,分别较2017年提升9.3个和11.3个百分点至55.1%和66.7%。但行业分化正在悄然发生。今年各规模梯队分布出现明显变化,从2016年和2017年的金字塔形,演变为今年上窄下宽的沙漏型。2018年全年,销售前一百强房企拿地总货值超10万亿元,同比降幅13%;其中26家房企全年拿地货值超千亿元,22级房企拿地建筑面积超千万平米。总体而言,房企更倾向于收紧投资,准备过冬。 行业继续保持“强者恒强”局面,“大象跑的比蚂蚁快”现象非常明显。 其中,碧桂园全年实现销售业绩7286.9亿元,同比增长32.3%,自2017年以来稳坐榜首位置;万科和恒大累计业绩同比增幅也分别达14.5%和10%,分别为6069.2亿和5511亿。不过,房企的销售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下降,行业前三强2017年平均增速在50%以上,显著高于2018年的同比增速。 尤其下半年以来,宏观政策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,市场预期下滑、行业增速放缓。第四季度,虽然房企推案量大幅增加、项目积极入市,但市场去化表现普遍不及预期。即使TOP100房企12月单月销售规模创历史新高,但单月同比增速偏低,并从7月近60%大幅回落至21%左右。 降价促销,以价换量现象在去年下半年屡见不鲜。“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销售,利润可以不要,但是现金流需要。”一位TOP30房企总裁曾描述当时的公司策略。 很多公司也并未完成去年初的内部计划,第一财经记者了解,虽然很多公司公布了对外的销售计划,但是内部实则有更高指标,目前看来,大部分公司均在下半年进行过调整,以适应下行的市场环境。 从今年权益榜的数据能看出,行业整体项目合作情况增多。TOP100房企销售金额权益比从2016年的85%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80%。 分梯队来看,销售百强中各梯队房企的权益占比都呈下降的趋势。其中TOP11-30和TOP31-50梯队的房企销售权益降幅最为显著,分别达到7个和9.3个百分点。 通过项目合作,各房企均可以把占股项目销售计入流量销售金额,这也是今年销售业绩继续增加的原因。因此,考虑实际的权益销售金额,各房企增速还将进一步下滑。 通过合作等模式,越来越多房企越过千亿规模。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0家,相比2016年、2017年的12家和17家有了较大幅的增加。 新城今年以来的业绩增长率较高达到74.3%,名次较2017年提升5位跻身TOP10房企行列。世茂和阳光城的排名也较去年各自上升5位。其中,阳光城、中南、富力、正荣、金科、中梁、金茂、融信等12家房企都在今年迈入千亿房企行列。 易居中国CEO丁祖昱预计,千亿房企的数量在今年达到30家之后,未来规模的扩容将会放缓,短期内将维持在30-35家左右。 行业经历了3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各个房企通过高周转和高杠杆完成了规模的快速增长,特别是百强房企整体销售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%左右。这也给很多房企带来了较高的财务杠杆和债务压力。 2018年,市场整体融资环境依然保持收紧的态势,房企融资相关政策也基本处于底部运行。但年末随着“1031”和“1213”会议上对房地产和去杠杆相关问题上的态度有所缓和,近期房企融资有了回暖的迹象。虽然年末有多个房企的大额融资计划获批,但从目前来看,金融机构对涉及房地产的融资审核还是相当严格。 据申万宏源统计,包含公司债、企业债、中期票据及定向工具的地产产业债务,2018年全年到期量总计为1949亿元,其中三四季度为到期高峰,分别到期量高达932亿、698亿元。接下来2019年、2020年到期量更加庞大,每年增量都在1000亿以上。 这意味着,房企还将继续感受资金压力,未来加速出货和降低财务杠杆还会继续。因此,房企的增速将保持稳定水平,规模格局初步形成。 10强房企拿地货值占一半 融资承压、市场下滑、土地降温以及政策紧缩等诸多因素,导致2018年房企拿地较上年相对谨慎,且加速资源流向规模房企,但强者恒强的局面未变。 分梯队来看,TOP10企业新增货值、建筑面积集中度均在50%以上,可以说前十的规模房企瓜分了百强50%的地块,而TOP3企业更是占到百强的24%。《证券日报》记者注意到,2018年全年,拿地货值超过5000亿元的是碧桂园、融创中国、中国恒大和万科地产,其拿地货值分别为9987.3亿元、8782亿元、7731.6亿元和6707.6亿元。 对此,克而瑞认为,一方面是因为融资收紧,规模房企融资成本低、流动资金足、融资渠道广等优势明显;另一方面,销售额不断创新高,以及在高周转模式带动下,多数规模房企在2018年上半年仍热衷于补库存。 值得关注的是,2018年,房企的拿地销售比有所降低。据克而瑞统计,2018年TOP100企业拿地销售比为0.38,较2017年0.59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。从各梯队来看,无一例外大幅下滑,一方面是这些房企在去年销售规模增长较快,例如富力、金科早在去年前10个月业绩就已经突破千亿元,另一方面,对市场持谨慎态度,导致其在投资拿地上相对保守,阳光城、泰禾、融信等企业拿地金额较上年下滑幅度较大。 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在2018年上半年“冲规模、扩土储”,下半年“紧投资、稳现金”的全年走势下,百强房企投资布局也更多聚焦在市场热度高的三、四线以及中西部高能级二线城市。 事实上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也在采访中获悉,尤其是上半年,很多上市公司去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周边的三、四线城市抢地,抢到地的房企基本都付出了比预期高的代价。下半年市场变化后,三、四城市土地出让才不那么火热,但仍有房企在赶末班车。 克而瑞认为,对比各房企2018年新增拿地单位货值和2018年销售均价可以发现,有50%的企业单位货值较销售均价下降,这也与去年房企热衷在三、四线拿地相互印证。在TOP20企业中,绿地、新城、招商等降幅均超过20%,新增土储向三、四线城市倾斜明显。即便三、四线热度开始衰退,但全年仍有半数企业投资在下沉,一方面是希望赶上三、四线的末班车,另一方面是平衡布局结构。 据克而瑞统计,从2018年百强房企布局选择来看,地域聚焦的投资策略明显。能级选择上,三、四线依然是多数房企的首选。房企在三、四线新增土储建面占比接近六成,比二线城市高出20个百分点,一线城市受到供应紧、出让条件苛刻等因素影响,仅有4%。但从四季度来看,此前需求过度透支、棚改力度衰退的效应逐步显现,部分三、四线城市市场降温显著,在整体谨慎投资策略下,房企开始收缩对低能级城市投资力度,并逐步开始回归二线。数据显示,四季度典型房企在二线城市投资拿地建面占比已基本与三、四线持平。 2019年展望 克而瑞预测,201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将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。百强房企的规模增速将难以保持在近两年的40%,并回落至20%至30%左右。对于房企而言,如何应对当前的行业周期,综合自身的资源储备和资本运营为2019年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,也非常考验企业对市场走势的预判和管理层的智慧。克而瑞预计,在谨慎投资预期下,2019年房企拿地规模会继续下滑,投资拿地更趋于理性,通过快速扩大土储来冲击规模暂时告一段落。2019年无论是龙头房企还是中小房企,整体的投资态度都将进一步趋于保守,安全过冬成为房企的共识。 |